【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丁仲礼:提高履职水平,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
连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高度关注、持续热议中共二十大,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紧紧围绕中共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确立的奋斗目标和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履行好参政党职能,主动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即日起,“统战新语”陆续刊发各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学习心声。
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大于近日胜利闭幕。大会圆满完成总结过去工作,明确今后党和国家前进方向、奋斗目标、行动纲领,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习近平同志为党的总书记。对此民盟衷心祝贺,坚决拥护。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盟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领会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核心要义,把全盟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二十大精神上来,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切实承担起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政治责任。
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踏上新征程,开启新目标,我们将带领全盟各级组织和广大盟员,在全盟迅速开展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热潮,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外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民盟将按照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把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与提升民盟履职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传承“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履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作者:丁仲礼 系民盟中央主席)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读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制定,2004年、2009年和2018年三次修正,2016年进行了修订。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好与生物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岳仲明重点从五个方面介绍了主要修改内容。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了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明确依法将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划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进行严格保护。将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纳入应急救助范围,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建设,建立收容救护场所,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护工具、设备和药品。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恢复,一些地方野猪等野生动物泛滥成灾,危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和农牧生产。对此,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细化了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措施,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根据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和评估情况,对种群数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的物种,可以采取迁地保护、猎捕等种群调控措施,对种群调控猎捕的野生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设隔离防护设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预防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明确将中央财政对致害防控的补助范围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扩大到其他致害严重的陆生野生动物。此外,规定在野生动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而造成野生动物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为加强外来物种防控,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从境外引进的野生动物物种不得违法放生、丢弃,确需将其放生至野外环境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现来自境外的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同时规范野生动物放生活动,要求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放生野生动物活动的规范、引导。
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为做好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衔接,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同时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制度作了规定,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这一制度扩展到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根据有关野外种群保护情况,对不依赖于野外资源、技术成熟稳定、有一定养殖规模的人工种群可以不再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实行与野外种群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应当依法实行备案和专用标识管理。这些人工种群的一部分可以依照畜牧法规定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按照家畜家禽管理;另一部分可不作为野生动物进行管理,适当放开其人工种群及其制品用于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岳仲明表示,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法律宣传、解读和引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也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规定,健全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