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支援部队某旅:工作有了标准,效率有了提高******
官兵们正在检修装备。作者供图
“参照《维护保养手册》,我们干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年终岁尾,战略支援部队某旅组织装备换季保养工作,官兵们按照手册上的“标准流程”维护保养装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该旅分队长、二级军士长李伟介绍说,过去装备维修保养,他们只能逐项排查或凭借经验判断故障问题,既增加了日常工作量,也给维修保养带来不小难题。如今,有了这本“百宝书”,能详细了解装备自列装以来历次故障原因、修理方法,“对症下药”精准保养,就有了参考方向和技术支撑。
编写这本《维护保养手册》,源于一次演练任务。去年底,该旅组织实装考核演练,导调组临机下达突发情况指令后,李伟所在分队因通信不畅没有及时处置问题,考核成绩被判定不合格。事后分析原因发现,演练前装备保养不到位,电源装置过期失效,导致装备无法供电,操作失灵。
演练复盘时,一名战士心有不甘地说:“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想法在李伟的脑海萌发:能不能像汽车4S店一样,给装备撰写一本《维护保养手册》?
演练结束后,李伟立刻开展调研。他发现,尽管每年单位都会统一组织换季保养,但官兵往往对装备状况掌握不够全面,维护难以“对症下药”,保养难免存在盲区、漏洞。整理好调研资料,李伟向旅机关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装备维护保养档案的意见。
得到上级机关批准后,李伟决定打造一个“样板工程”。他带领维修技术骨干梳理整合装备各类故障申报、保养履历等数据,精确分析装备“健康指标”,并将摸索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装备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编写《维护保养手册》、设置保养提示卡片,让装备状况一目了然,维护保养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手册好不好用,官兵最有发言权。随后,李伟带着手册来到训练场,在抢修光缆任务中,一台工程机械车突发故障。操作手邸文育查阅《维护保养手册》,立刻判定出问题点位并及时排除,任务顺利完成。
没过多久,某型工程机械车列装该旅。该车辆信息化程度高、操作系统复杂,他们要从零开始学习。这时候,李伟再次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主动到生产厂家、部队院校取经,就装备重点部位保养开展流程化设计,对日常维护保养措施进行量化。数个月后,李伟所在团队掌握了该型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能够做到装备性能“一口清”、故障问题“一摸准”。
科学精细管装用装,保障能力水涨船高。今年,该旅千里机动至某陌生复杂地域开展装备试验任务,多项装备精细化管理成果在任务中得到有效检验。
我是新时代的兵|“空中长城”的捍卫者雷达兵******
解说: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一级军士长刘卫民。这是我们雷达空情三坐标,以脚下的土地为原点,用“方位、距离、高度”编织雷网,经纬空天。
雷达兵,是指以雷达为主要装备,获取空中、海上、地面或太空目标情报的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都编有雷达部队。空军雷达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编成内的主要兵种之一,于1950年组建。是国家空中情报预警系统的主体,是守卫祖国蓝天的“千里眼”。
由于雷达的工作机理,决定了雷达兵工作环境的艰苦,我们常年驻守高山海岛等边远艰苦地区,24小时警戒值班。我曾经驻扎在海拔3875米的西南边境的高山之巅28年,和连队官兵一起担负着守护祖国2500公里边境线的领空安全的使命。
“甘巴拉”是我所在部队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品牌。它是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座高峰,海拔5374米。甘巴拉精神,是空军雷达站一代代官兵在挑战生存极限,献身国防,扎根边疆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说:雷达情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判断目标不准,就会出现掌握态势不全、判断空情不准的局面,轻则贻误战机,重则导致战斗失利。为了练就一双金睛火眼,我一直坚持“敢啃硬骨头”的战斗精神,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入伍第二年我就练就了技术参数“一口清”,开关旋钮“一摸准”的硬功,成为专业尖子。后来,又3次获得基地以上比武竞赛第一,能熟练操作12型雷达,从未发生过一起战备问题,情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创造了所在旅战备安全时间最长纪录。
解说:随着祖国的日渐强大,空军雷达兵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飞速发展,从引进改造苏制装备,再到如今自主创新研制的新型多功能雷达,已经形成新的预警装备力量体系。我们走下高山,离开原有阵地,鏖战戈壁,东至沿海,西上高原,操纵雷达窥天鉴地,观海听涛,战斗履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每一步都见证着空防预警力量的转型成长。
解说:如今,雷达兵已经实现由国土防空预警向广袤空天拓展延伸,成为联合作战、体系支撑、信息制胜的关键力量。在我们雷达兵看来无论在寂寞的山巅,还是在清冷的边关,被部队需要就是一份责任,为国家出力就是一种幸福。
科学顾问:王明志
制片顾问:范文军
编 导:金 赫
动 画:卞文斌
鸣 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出 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